一、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赏析:
李煜以“菊花残”点明秋意萧瑟,与“塞雁高飞”“人未还”共同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意境。菊花本为隐士象征,但在此处却反衬出主人公对故人或故居的思念,形成物是人非的悲怆感。
二、元稹《菊花》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元稹借菊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无奈中隐含对时光流逝的哀愁,隐喻人生短暂与美好事物消逝的凄凉感。
三、张养浩《殿前欢·对菊自叹》
原文: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赏析:
通过“黄花零落”“人比黄花瘦”的对比,将人的憔悴与菊花的凋零相映衬,抒发了诗人晚年的孤寂与悲怆,成为以菊衬凄凉的经典之作。
四、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李清照在此词中延续了以菊衬人的手法,“人比黄花瘦”成为千古名喻,既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思,也隐含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凄凉感。
五、其他相关作品
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以菊隐喻超脱世俗,但结合全诗背景,亦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淡然与寂寥。
以上诗作均通过菊花意象,或直接描写其凋零,或借喻人生境遇,共同营造出以菊衬凄凉的文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