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三篇是《子路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子路、仲弓等人关于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对话和言论。以下是《子路篇》的部分内容及其白话文翻译:
子路问政
子路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先之劳之。”(先带头去干,再让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无倦。”(不要倦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仲弓做季氏的私邑总管,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手下的官吏们带头,原谅他们的小过错,推举贤良的人才。)仲弓问:“怎么知道是贤良的人来推举呢?”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推举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不能推举他吗?)
子路问孔子治理国家的顺序
子路问:“如果卫国的国君等您去治理国家,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必将先纠正名分!”子路说:“您真的迂腐到这等程度吗?为什么要正名分呢?”孔子说:“你太卤莽了,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应该采取保留态度。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做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无法建立;礼乐制度不建立,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人民就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做。所以君子正名分一定有他的理由可以讲,讲了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他的言论是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的。”
《论语》中的格言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些内容展示了孔子关于政治、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思想,强调了以身作则、重视名分和礼仪、以及持续学习和友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