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和“政通人和”都是汉语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的状态,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核心含义
太平盛世 - 基本定义:
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时代,常与“国泰民安”连用。
- 典型特征:包括官民各尽其职、物尽其用、社会和谐、风调雨顺等。
政通人和 - 基本定义:
特指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的状态,强调政府治理有效与民众心态和谐。
- 核心要素:以“政通”(政治清明)为前提,必然导致“人和”(社会和谐)。
二、出处与背景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描述政事顺利、百姓安乐的理想状态。
其他文献: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等也用此成语记载盛世景象。
三、两者的关系
包含关系:太平盛世是一个更宏观的社会概念,政通人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事通达是实现社会安定的关键,人心和顺则是政事顺利的必然结果。
区别:太平盛世侧重整体社会的安定繁荣,政通人和更强调政治与民心的互动关系。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海晏河清。
反义词:政乱朝纲、民不聊生、战乱频仍。
综上,“太平盛世”与“政通人和”共同勾勒出古代文人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前者是结果,后者是实现路径,二者相辅相成。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