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过江之鲫的诗句?

59

关于“过江之鲫”的诗句,存在不同说法和出处,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记载进行区分:

成语来源

“过江之鲫”原指东晋时期北方士族南渡至江南的现象,最早见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修禊于会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但需注意,《兰亭集序》中并未直接使用“过江之鲫”四字,该成语实际出自宋代刘克庄的《竹溪生日二首》。

刘克庄的《竹溪生日二首》

其中第二首明确提到:“试把过江人物数,溪翁之外更谁哉。” 这句诗通过对比溪翁(隐士)与过江人物(指南渡的士族),讽刺了当时追时髦、盲目从众的社会现象。

其他相关诗句

- 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但其描述的“群贤毕至”等句,为后世用“过江之鲫”比喻人才涌现提供了文化土壤。

- 孙犁《小说杂谈》中也有类似比喻:“比这部书淫秽得多的书,明清以来,如过江之鲫。”

总结:

“过江之鲫”作为成语,其核心意象源自东晋士族南渡,但具体诗句应追溯至宋代刘克庄的《竹溪生日二首》。该成语现多用于形容盲目跟风、数量众多的现象,含贬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