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形象在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高度评价。若用一个成语来赞美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最为贴切的。
一、成语含义与出处
核心含义 该成语形容人竭尽所能、贡献全部力量,甚至牺牲生命。它源自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名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忠贞不屈的奉献精神。
其他关联成语
- 神机妙算: 形容善于制定精妙计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战役中展现的智谋。 - 足智多谋
- 运筹帷幄:比喻在后方制定战略,决胜千里之外,如《三国演义》中"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二、为何选择此成语
历史与文学的共鸣
该成语不仅出现在《后出师表》这一权威文献中,还常被后世文人借喻为理想人格的象征,与诸葛亮"忠孝仁爱,问长问短"的品德形成呼应。
文化象征意义
在中华文化中,"鞠躬尽瘁"更强调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入世精神齐名,成为忠诚与奉献的代名词。
三、补充说明
诸葛亮的其他品质如"博古通今"、"知人善任"等也可通过其他成语体现,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其深刻内涵和历史影响力,成为最核心的赞美之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