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 政通:
指政事通达,形容政治清明、治理有序;
- 人和:指人心和顺,社会和谐;
- 百废俱兴:指许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
引申含义 该成语常被引申为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二、出处与原文
该成语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这句话描述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随着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之前荒废的工程和事业纷纷恢复并兴盛起来。
三、用法与示例
用法: 可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描述国家或地方治理成效显著、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场景。 示例
清·鲍廷博《青本刻纪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指政治清明后开始发展农业)。
四、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百废俱举;
反义词:百废不举、每况愈下。
五、历史与现实意义
该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赞美,也被后世用以形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巨大成就,如基础设施重建、民生改善等。
综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政治清明与社会和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