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出自哪里?

59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出自《周易·系辞上》,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原文为:

>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解析:

核心思想

书不尽言:

文字无法完全表达思想,语言有局限性。

言不尽意: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复杂的思想,事物的精义难以通过语言传递。

立象以尽意:通过象征性的图像(如卦象)来表达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意义,突破语言的局限。

历史背景

该句出自《易传·系辞上》,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后续魏晋玄学家如荀粲提出“言不尽意”说,进一步探讨了象外之意与文字表意的关系。

文化影响

这一思想对后世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文不逮意”的类似观点。

综上,“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是《周易》中关于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经典论述,强调通过象征与实践来把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