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代表作,共包含38首五言古诗,现从以下方面进行名词解释:
一、作品背景与作者
创作背景:该组诗是陈子昂因感于时世变迁、个人遭遇而作,既包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抒发了政治理想与个人命运的冲突。
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2),唐代文学家,以雄浑诗风著称,其作品对唐代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核心概念与艺术特色
“感遇”主题 诗题“感遇”最早见于元代杨士弘《唐音》,指“有感而寓于言,以摅其意”,强调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例如《感遇·其二》通过香兰杜若的描写,隐喻高洁品格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艺术手法
- 咏物与抒情结合: 如《感遇·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借边塞荒凉景象抒发身世之感; - 象征与隐喻
三、具体诗作解析(节选)
《感遇·三十八首》:全诗通过自然景物(如花草、边塞)反映人生哲理,如“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表达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感遇·其二》:以香兰杜若为核心意象,展现“花叶掩映”的和谐美感,体现陈子昂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四、文学地位与影响
该组诗开创了唐代边塞诗与咏物诗的新范式,对中唐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有重要启发;
通过个人遭遇映射时代精神,成为研究唐代社会与文化的重要文本。
以上解释综合自权威典籍与学术研究,涵盖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