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是佛教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庆祝,具有深厚的宗教与文化内涵。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寓意
“盂兰盆”源自梵文音译,其中“盂兰”指“倒悬”,象征被饿鬼道众生倒挂的痛苦状态;“盆”为供奉器皿,合起来表示用供品解救这些受苦者。佛教认为通过供养盂兰盆可超度亡灵,使其脱离地狱等苦境。
别称
该节日还被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等,强调通过法会、供养等行为获得佛法喜悦。
二、历史渊源
起源故事
目连救母是盂兰盆节的核心传说。目连为救母脱离饿鬼道,奉佛陀指示以盂兰盆供养僧众,最终成功救出母亲。此故事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
发展演变
该节日最初为佛教专属的法会,后随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中元节融合,逐渐演变为兼具佛教超度与民间祭祖的综合性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还融入道教元素,形成独特的地方习俗。
三、主要习俗
法会与供养
各地寺院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僧众共同诵经、供养三宝(佛、法、僧)及亡灵。信众也会在家中准备瓜果、饭食等供品,通过上香、布施等方式表达追思。
放河灯与祭祖
部分地区会放河灯,象征为亡灵引路;还有祭祖仪式,追思祖先并祈求庇佑。这些活动既包含佛教超度的精神,也融入了民间慎终追远的传统。
四、文化意义
盂兰盆节不仅是佛教信仰的体现,也反映了东亚文化对孝道、因果报应的价值观。通过节日活动,强化了社会对先辈的尊重与对生命轮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