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的成语及故事,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成语解析
狐假虎威
源自《战国策·楚策二》,讲述老虎被狐狸欺骗,众兽因惧怕老虎而逃跑,实为惧怕狐狸的虚张声势。比喻依仗他人势力欺压人,最终自食恶果。
放虎归山
出自《三国演义》,指将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敌人后留下后患。如巴蜀丞相诸葛亮曾劝刘备“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后因不听谏言导致后果。
老虎学艺
虽然不是传统典故,但广泛流传的寓言故事中,老虎向小花猫学习武艺,最终掌握“猛虎下山”“横扫千钧”等绝技。此故事体现虚心求教的精神。
龙腾虎跃
形容气势威猛,如《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仪态,或形容书法、舞姿等生动活泼。
虎口余生
指从老虎口中幸存,比喻经历极大危险后侥幸逃生。
二、相关故事
虎踞龙盘
三国时期,诸葛亮游说东吴时称秣陵(南京)“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险要,成为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
卧虎藏龙
源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比喻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即被赞“卧龙”。
调虎离山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通过计策让老虎离开原居,以便实施军事行动,现多用于形容用计使对方离开险境。
虎视眈眈
形容贪婪地注视,如“饿虎扑羊”前常搭配此成语,比喻对目标的强烈欲望。
三、文化内涵
虎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三位,象征权威与力量。成语中常与龙结合,如“龙腾虎跃”体现阴阳互补,“龙争虎斗”展现激烈竞争。部分成语如“虎口拔牙”则蕴含冒险精神。
以上内容综合自《战国策》《三国演义》等经典文献,涵盖成语解析与故事演绎,供全面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