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语文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敏:
指天资聪慧、反应敏捷;
好学:
形容勤奋好学、求知欲强;
不耻下问:
不以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整体意思是:天资聪慧且勤奋好学的人,不会因为对方身份或学识不如自己而避讳请教,体现谦虚好学的品质。
二、出处与背景
原文出处:该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教育意义
品德培养:
强调谦虚态度,鼓励学生打破“知者不必知”的偏见,主动向他人学习;
学习方法:
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呼应,倡导知行合一,通过请教弥补知识盲区;
文化传承:
谥号“文”的由来(孔圉因“敏而好学”得名)进一步阐释了这一品质的稀缺性。
四、在教材中的地位
通常作为一年级语文启蒙教育素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建议教师结合具体语境,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不耻下问”,加深理解。
(注:该句未明确标注具体页码,不同教材编排可能略有差异,建议结合实际教学版本查找。)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