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与“拔苗助长” 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它们都指代了同一种行为,即通过人为手段加速植物生长,但这违反了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最终会导致植物死亡。
揠苗助长
定义: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出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造句:
采取揠苗助长的做法对这件事没多大帮助。
学习要循序渐进,急于求成,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学习文化知识,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揠苗助长。
拔苗助长
定义:错误地以为拔高植物的幼苗能够使其更快地生长,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导致植物根部受损,影响其正常生长。
造句:
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都是指对植物的不当干预,但它们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揠苗助长中的“揠”过于古雅,因此改成“拔苗助长”浅显明白。
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情况观察,拔苗助长的使用频率高于揠苗助长。
建议
尽管“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在字面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传达了相同的核心概念,即急于求成会导致反效果。在现代汉语中,“拔苗助长”更为常用,可能因为它更通俗易懂。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揠苗助长”则更能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无论使用哪个成语,都应提醒人们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避免急于求成。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