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之“小先生制”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核心理念在于 利用儿童作为教师来普及教育。以下是关于“小先生制”的详细解释:
起源与发展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推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
1934年,“小先生制”正式诞生,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基本含义
“小先生制”指的是让识字的小孩教授不识字的小孩或成人。
这一制度强调“即知即传”,即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
目的与意义
“小先生制”旨在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
通过儿童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式,普及教育,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小先生制”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传承模式。
实施方式
在“小先生制”下,儿童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
优秀的学生可以担任“小先生”,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形成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小先生”不仅要教人识字学文化,还要“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从而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
影响与推广
“小先生制”的推行对于推动中国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该制度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还引起印度、缅甸、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关注和效仿。
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通过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解决了普及教育中的一些难题,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