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升官的称谓丰富多样,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官制演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见升官称谓
基本晋升类
拜:最古老的升官称呼,如“拜相”指授予高官职。
晋、进、加:表示官职晋升,如“晋爵”“进爵”。
右迁:因古代以右为尊,故称升职。
特殊荣誉类
超迁、擢、陟:表示越级晋升,如“超迁三品”“擢升侍郎”。
特进:加官同时赐爵,如“特进侍中”。
除、授、举:分别指任命、直接授予官职、地方推荐中央任用。
二、雅称与比喻
雅称
辟:中央征聘后荐举,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除、察、荐、举:分别对应任命、考察推荐、地方举荐中央任用。
起:重新启用已退休或免职官员。
比喻性称谓
直上青云:形容官职迅速提升,如“平步青云”。
涉江龙跃:比喻才华横溢者迅速晋升。
三、历史演变
秦汉时期,官职升降主要由三公九卿体系管理,升迁途径以察举制和征辟制为主。唐代以后,科举制度兴起,官职晋升更依赖考试选拔。不同朝代对同一称谓的具体含义可能存在差异,如“左迁”特指贬职。
注:部分称谓如“拔”在李白诗句中可能指降职(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