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中“先定后静”的名句,综合权威解读如下: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该句出自《大学》首章,原文为: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所属的上下文为: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二、核心内涵解析
知止而后有定 “止”指明确行为边界与理想目标,是内心确立方向的基础。只有知道何时该停止,才能形成稳定的意志和判断。
定而后能静
在目标明确后,内心得以安定,从而进入静谧状态。这种静并非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澄明。
静而后能安
静谧心境带来内心的安定感,使人能够坦然面对事物,不为外扰所动。
安而后能虑
安定心境为思考提供基础,使人能够理性分析问题,形成明智的决策。
虑而后能得
经过深思熟虑后,方能达成目标,获得真正的收获。
三、关键概念阐释
“止”的双重含义: 既指理想目标,也包含底线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行动中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追求。 “定”的本质
四、实践意义
这一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论:
止观结合:通过明确目标(止)实现内心安定(静),再通过思考(虑)达成行动成果(得)。
德性修养:强调内在德性(定)对行为(静、安、虑)的支撑作用,倡导通过自我修炼达到与自然和谐统一。
综上,“先定后静”是《大学》中关于心性修养的核心命题,体现了从内而外、由静到动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