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代表作,以月夜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情的思念。以下是全诗及白话解析: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海上生明月” :描绘明月从海上升起的壮阔景象,点明望月主题。2. “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表达虽相隔遥远,却共赏同一轮月亮的共鸣。3. “情人怨遥夜”:抒发多情之人因思念而怨恨长夜难眠。4. “竟夕起相思”:强调整夜沉浸在相思之中。5. “灭烛怜光满”:灭烛后更觉月光皎洁可爱,"光满"形容月光洒满屋内。6. “披衣觉露滋”:披衣出门,感受到露水湿润衣襟的寒意。7. “不堪盈手赠”:月光虽美却无法捧赠,只好寄托于梦境。8. “还寝梦佳期”:希望梦中与亲人团聚,结束思念。
二、白话翻译
完整白话译文 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你我此时也在望着同一轮月亮。- 多情的人都埋怨这漫漫长夜,整夜都在思念亲人。- 熄灭蜡烛后更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走出户外,感受到露水浸湿的寒意。- 不能把这美好的月色捧在手里送给远方的亲人,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三、艺术特色与赏析
意境雄浑:
首句“海上生明月”以宏大的视角开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2. 情景交融:通过月夜、露水、梦境等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主观情感完美结合。3. 语言自然: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如“灭烛怜光满”的细腻描写。4. 文化内涵:与谢灵运、鲍照等诗人相比,张九龄以平实语言展现了普遍性的人类情感。
四、名句解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全唐诗》评为“千古绝唱”,成为表达时空共鸣的经典范式。-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描写(灭烛、披衣)强化了月夜的静谧与诗人的沉思。
五、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九龄被贬为龙标尉期间,正值其思念亡妻张氏之时。明月成为其情感寄托的载体,通过望月抒发对远方亲情的无尽思念。
以上解析综合了文学鉴赏、注释及白话翻译,帮助理解诗句意境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