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石成玉的故事主要讲述了 楚国樵夫卞和发现并献出一块稀世璞玉,经过多次磨难和误解,最终被楚文王发现并雕琢成国宝“和氏璧”的故事。
具体情节如下:
发现璞玉:
春秋时期,楚国樵夫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璞玉,这块璞玉外面包着一层石质,只要把石质剔去,就能雕琢成世间罕见的玉璧。
初次献玉:
卞和抱着玉璞来到王宫,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有眼无珠,认为这是一块石头,不仅没有奖励卞和,还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
再次献玉: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上台,卞和再次带着璞玉进殿献宝。鉴玉官从中作梗,卞和第二次宝又没成功,楚武王又将他的右脚砍掉。
第三次献玉:
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再也不去王宫,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痛哭三天三夜,泪水哭干了,流出血来。文王得知后,派人去问卞和,得知这块璞玉确实是稀世宝玉,于是命令玉匠精心雕琢,最终雕琢出“和氏璧”。
命名和传承:
楚文王将这块玉璧命名为“和氏璧”,并作为国宝。后来,这块和氏璧几经辗转,最终落到赵国惠文王手里。
这个故事不仅讲述了璞石成玉的过程,还通过卞和的遭遇,表达了人才需要经过磨练和识别才能成才的道理,同时也揭示了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悲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