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调侃类
"已老实求放过"
源自"给你加个准时宝就老实了"的谐音梗,现演变为"冰红茶涨一块就老实了"等趣味表达,用于自嘲或调侃。
"四不吃"
抖音博主九日旭根据郭德纲评说改编,增加"临了临了"等口头禅,例如"大二我不上,大三我不上,大四我不上",形成网络流行文化符号。
"干饭人"
形容热爱美食、积极生活态度的人群,例如"食堂永远滴神!吃美食、晒美味",体现对日常生活的乐观情怀。
二、网络文化现象
"石矶娘娘拒绝内耗"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反派角色重塑为"乐观打工人",其台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成为网络励志金句。
"赛博秧歌队"
2025年春晚机器人秧歌表演引发热议,展现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趣味性,体现AI与艺术创作的跨界趋势。
"老夫子"形象回归
经典动画角色被用于社交平台调侃生活,例如"老夫子"图片搭配旅游经历,形成文化符号的二次创作。
三、语言创新类
"狗带"
英文"Go Die"谐音梗,现多用于表达坚韧不拔的态度,如"我才不会这么轻易地狗带",兼具幽默与力量。
"蓝瘦香菇"
源自失恋视频的拟人化表达,例如"蓝瘦,香菇在这里",通过拟声词传递情绪,成为网络情感共鸣的载体。
"丝"谐音梗
用"思"替代"诗",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展现网络语言的趣味性创新。
四、社会现象延伸
"City不City"
通过发音游戏形容城市特色,例如"这个街区City不City?",被文旅部门用于城市宣传。
"低智烂梗"整治
学生群体中滥用谐音梗(如"老六行为")的现象引发讨论,呼吁规范网络语言生态。
以上热梗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态,既有对生活琐事的幽默解构,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部分梗因谐音、意象或情境共鸣迅速传播,形成现象级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