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良才,字相伯,是复旦大学、震旦大学和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复旦之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神学到政治,从教育到救国,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重要时刻。
早年经历与教育
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家庭,自幼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12岁时,他独自前往上海,进入徐汇公学学习,仅用两年时间就精通了法语、拉丁语等七国语言,并展现出卓越的数学、哲学和天文学才华。1869年,他成为耶稣会神父,后担任徐汇公学校长。
政治与外交生涯
马相伯本想献身教会,但面对外国人的欺负和清政府的腐败,他逐渐对教会失去信心。1876年,他离开教会,投奔李鸿章,担任翻译官和助手。在李鸿章的幕府中,马相伯凭借其外语才能,曾建议向美国贷款以加强海防,但因误解和阻力,这些努力最终未能实现。
创办复旦大学
1905年,马相伯回到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复旦公学(后更名为复旦大学)。他不仅担任校长,还亲自授课,强调“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在他的努力下,复旦大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基地。
晚年
马相伯晚年继续致力于教育和救国事业,曾参与救助被捕的爱国学生,并在临终前留下“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的悲壮遗言。他的一生,虽充满波折和争议,但无疑为中国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相伯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的一生,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刻见证,也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