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未出土时先有节

59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是宋代诗人徐庭筠《咏竹》中的名句,通过竹子的生长特性,隐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具体含义如下:

一、字面与象征意义

“未出土时先有节”

竹笋在尚未破土而出时,就已经形成清晰的竹节。这象征着人在品德形成初期就具备的骨气和原则,即 与生俱来的气节,暗示品德修养应从幼年起就扎根。

“到凌云处仍虚心”

竹子即使长到凌云之高,依然保持中空虚心的特性。这比喻人在取得成就或地位后,仍能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体现 持续修心的品德。

二、整体意境

从小到大的品格连贯性:

通过“未出土”与“凌云”的对比,强调品德修养应贯穿生命始终,既要有坚韧不屈的骨气,也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竹子作为自然之物,其特性被文人用来类比理想人格,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文化内涵

谦谦君子风范:此句成为后世文人赞颂品德的典范,常被用于自谦或劝诫他人保持谦逊。

民族精神象征:竹子的坚韧与虚心,还象征着民族气节,如文天祥《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呼应。

总结:这句诗以竹子为载体,通过生动的自然现象,传递了“先天骨节”与“后天修心”并重的道德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的经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