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ǎn tè,主要用来形容人因担忧、紧张或期待而产生的心神不安状态。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性:形容词,用于描述人的内心状态。
核心特征:心神不定,常表现为七上八下的不安感,如“心里忐忑,怕有人出卖星海”。
二、引申含义
胆怯与焦虑:
除直接描述不安,还隐含因胆怯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如“他忐忑地站在讲台上”。
复杂情绪:
可表达因期待或矛盾心理引发的不安,例如“面对未来,她感到忐忑又期待”。
三、用法与近反义词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多用于描述负面情绪。
近义词:惶惶不安、坐立不安、局促。
反义词:坦然自若、心安理得、悠然自得。
四、出处与示例
古典文学:
《西游记》第四五回提到“八戒闻言,心中忐忑”;《子夜》中吴荪甫因担忧“心头忐忑得很”。
现代语境:
常用于描述考试、面试等场景,如“备考期间他整日忐忑”。
五、字形与文化内涵
字形:由“忐”(心+下)和“忑”(心+石)组成,象征心神如石上跳动,难以安定。
文化内涵:通过成语的流传,形成对焦虑情绪的文学化表达,如“如坐针毡”强化其不安感。
综上,“忐忑”精准刻画了人类共通的焦虑体验,是汉语表达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