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尊师》是记载汉明帝刘庄尊崇师长、重视教育的典故,出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其核心内容与历史背景如下:
一、原文与注释
原文: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
注释:
"上":汉明帝刘庄
"幸":驾临、亲临
"执业":听讲、学习
"避位发难":以礼谦让提出问题
"爵士":爵位与封地
"起居":病情
"嗣":继承爵位
二、典故内容解析
尊师以礼
汉明帝自太子时期便向太常师桓荣学习《尚书》,登基后仍以师礼相待。例如,他亲临太常府,命桓荣坐东面,百官及弟子列席,自己则执弟子礼聆听讲学。
谦让与礼制
当弟子们以避位方式提出疑难问题时,汉明帝谦称“太师在此”,避免直接冲突,体现其礼贤下士的品德。
厚待恩师
桓荣病重时,汉明帝亲自探病,赐予床茵、帷帐等生活用品,并在其去世后改换丧服送葬,甚至要求儿子桓郁放弃继承爵位,将封邑收入转赠兄长之子。
三、历史意义与启示
尊师重教的传统
该典故体现了“一日之师,终身事之”的传统美德,汉明帝以身作则,成为后世尊师的典范。
儒学传播的推动
汉明帝通过尊师行为,强化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促进儒学在东汉时期的传播与发展。
四、相关背景补充
汉明帝刘庄自幼聪慧,十岁能通《春秋》,登基后继续推行儒学教育,开创了东汉“独尊儒术”的先河。他的尊师之举,与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