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是鲁迅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集,共收录11篇作品,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作品概况
收录作品 包括《祝福》《在酒楼上》《伤逝》《幸福大家庭》《高老夫子》《兄弟》等经典篇目,其中《祝福》和《伤逝》为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
创作时间
实际创作时间跨度为1年半,首篇《祝福》完成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于1925年11月6日完成。
出版信息
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首次出版,列为《乌合丛书》之一,后收入《鲁迅全集》。
二、主题与思想
社会批判
通过《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对个体精神的残酷束缚;《在酒楼上》则展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孤独与迷茫。
心理刻画
采用“圆熟”的叙事技巧,如《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渗透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洞察。
时代反思
反映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的分裂与知识分子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困境,体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艺术特色
历史图景: 以广阔的社会背景串联个体命运,如《祝福》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映射整个封建社会的崩溃。 语言风格
四、地位与影响
作为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在思想深度和技术成熟度上较《呐喊》有所提升,但整体战斗意志略显薄弱,被评价为“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其作品至今仍对文学创作与社会批判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