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生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六年(799年)所作的一篇题壁诗,原文通过追忆与李翱(字子厚)的友情,展现了两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变化,并抒发了韩愈对古文复兴的感慨。以下是译文及注释的详细说明:
一、原文与译文对照
相遇与时间 - 原文:“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
- 译文:我在河中时开始认识李生,现在在下邳相遇,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 - 注释:“李生”即李翱,韩愈的门下弟子,两人自幼相识,共同追求古文。
少年时的回忆
- 原文:“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与生皆然也。”
- 译文:开始相见时,我们还未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来有很多可笑的事,我们当时都是如此。 - 注释:两人年少时天真无邪,缺乏世故,多年后重逢仍感亲切。
今昔对比
- 原文:“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时无度量之心,宁复可有是?”
- 译文:现在相遇时,我们都已有了妻子儿女,以前的年少轻狂,哪里还能再有?
- 注释:通过对比少年时的纯真与成年后的世态炎凉,感慨人生变迁。
友情与抱负
- 原文:“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
- 译文:这种友情,怎么比得上古人呢!
- 注释:高度评价两人超越时空的深厚情谊。
行程与感慨
- 原文:
> 是来也,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泛舟于清泠池,泊于文雅台下。 > 西望商丘,东望脩竹园,入微子庙,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之故文。 > 久立于庙陛间,悲《那颂》之不作于是者已久。 > 陇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实同与焉。 - 译文:
> 我此次来,因在徐州被贬,将迁居洛阳,在清泠池泛舟,在文雅台停泊。 > 西望商丘,东望修竹园,进入微子庙,寻找邹阳、枚叔、司马相如的旧文。 > 长久地站在庙前台阶上,悲叹《那颂》已很久无人创作。 > 陇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确实与我一同前往。
二、创作背景
时间与地点: 贞元十六年(799年)五月十四日,韩愈在徐州被贬后,途经下邳与李翱重逢。 创作动因
历史人物:
李翱:陇西人,韩愈门下弟子,以古文著称,与韩愈并称“韩柳”。 - 王涯、侯喜:太原、上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