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Hume's Problem)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提出的哲学核心问题,主要探讨知识、因果关系和道德判断的可靠性。其基本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核心矛盾:从经验到价值的跳跃
归纳推理的局限性 休谟指出,归纳推理只能基于经验观察得出或然结论(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而无法提供必然性证明。例如,观察到10只天鹅是白色的,不能逻辑上必然推导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因果关系的怀疑
休谟质疑我们能否通过经验确立因果关系。他主张,虽然我们习惯于认为事件A(如“火柴点燃”)必然导致事件B(如“火光闪烁”),但这种关联仅是经验上的习惯,而非逻辑上的必然。
从“是”到“应该”的逻辑跳跃
休谟认为,从描述性事实(如“水烧开后沸腾”)推导出规范性判断(如“水烧开后必须沸腾”)存在逻辑断裂。这种跳跃涉及从客观事实到主观价值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无法通过经验或逻辑直接证明。
二、对知识基础的挑战
经验主义的困境: 休谟的质疑动摇了经验主义的基础,即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如果归纳推理不可靠,那么基于经验的科学知识也受到质疑。 道德相对主义的引出
三、历史影响
哲学与科学的反思:休谟问题引发了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新审视,促使哲学家们思考知识与经验、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后续讨论:许多哲学家(如康德)试图通过理性批判解决休谟的疑虑,但至今未形成统一理论。
总结:休谟问题通过质疑归纳推理和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揭示了从经验事实到道德判断的逻辑缺口,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