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这个成语用来形容 勤奋好学,具体含义是书本不离手,形容人持续不断地阅读和学习。
故事背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主角是吴国大将吕蒙。吕蒙原本没有文化知识,但在孙权劝勉下开始学习史书与兵法。尽管吕蒙以军队事务繁忙为由推脱,但孙权以自己及前人的例子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吕蒙阅读《孙子》、《六韬》等兵法书以及《左传》、《史记》等历史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图强,最终成为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这个故事传递了几个重要的启发:
珍惜时间:
孙权教导吕蒙,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即使事务繁忙也要坚持学习。
持续学习:
吕蒙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最终实现了自我提升,成为有学问的将领。
勤奋的重要性:
手不释卷形象地描绘了持续学习的场景,强调了勤奋对于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自我激励:
通过不断学习,吕蒙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将领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主将,这个故事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进步。
总的来说,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坚持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