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之师”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形容军队具备的强大战斗力和威慑力。其具体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要素 “威武”指高大威猛、气势雄浑,常与“文明之师”并列使用,形成对比。
“师”指军队或将领,特指具备卓越指挥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军事力量。
象征意义
该词不仅强调军队的物理优势(如装备、规模),更突出精神风貌(如勇气、纪律)和战略威慑力。
二、历史与理论背景
军事思想基础
孙子《孙子兵法》中提出“文武之道,国之两宝”,强调文明(智谋)与武力(实力)需相辅相成。
“威武之师”作为军事概念,最早见于《孙子兵法》,原指能征善战的军队,后演变为对强大军事力量的代称。
现代内涵拓展
- 战斗力核心: 强调信息化、现代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包括技术优势、战术灵活性和后勤保障。 - 国家战略支撑
三、典型体现
中国军队:在维护国家主权(如澳门回归)、抗灾救援等行动中,既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威武之师),又体现了文明素养(文明之师)。
国际案例:德军在二战期间以精准战术和纪律严明著称,兼具威武与文明形象。
四、相关概念辨析
文明之师:侧重军队的法治化、人道主义和国际规则遵循,与“威武之师”的战斗属性形成互补。
霸王之兵:特指保障国家核心利益(如领土完整)的军事力量,是“威武之师”的战略延伸。
综上,“威武之师”是军事领域对强大、高效、文明化军队的综合赞誉,既包含传统战斗力要素,也蕴含现代军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