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五恶”的论述出自《荀子·宥坐》,原文及释义如下:
一、原文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二、逐项释义
心达而险
指心思通达却心术险恶,虽明辨是非却故意作恶。例如历史上的奸臣往往具备这种特质,他们利用智慧和权谋危害国家。
行僻而坚
形容行为怪僻且固执己见,明知错误却拒不改正。这类人常以特立独行自居,甚至危害他人或社会。
言伪而辩
虚伪言辞却善于辩论,用华丽辞藻掩饰错误观点,迷惑他人。这类人常通过巧舌如簧动摇道德底线。
记丑而博
记录并传播丑恶之事且知识广博,如邪教徒或传销组织成员,通过传播负面信息影响他人。
顺非而泽
顺应错误行为却加以美化,甚至为非作歹开脱。这是最恶劣的品性,典型伪君子形象。
三、核心思想
孔子的“五恶”理论强调,这些品性比盗窃等行为更具危害性。若人具备其中之一,便难逃君子制裁,而少正卯因兼具五恶,故被孔子果断诛杀。这一理论体现了孔子对道德伦理的严苛标准,主张通过仁义教化维护社会秩序。
四、历史背景
该论述出自《荀子》,但孔子的原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以“五恶”为依据诛杀少正卯,成为儒家思想中“仁义与礼制”结合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