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fān rán,指突然之间发生且彻底的变化,常用于描述态度、行为或观念的急剧转变。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词义 “幡”指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的旗帜,因旗帜飘扬的动态特征,引申为“突然”或“自然”的变化信号。
“然”表示“如此、这样”,合起来形容变化之迅速与彻底,如“幡然倒地”“幡然醒悟”。
引申含义
该词可形容人因某种刺激(如教训、觉悟)而产生的根本性改变,例如:
- 政治立场转变:“他幡然改口,支持了反对派观点。”
- 行为习惯改变:“戒烟戒酒多年,他终于幡然醒悟。”
二、用法与示例
典型用法
常与“悔悟”“醒悟”“改变”等词搭配使用,强调转变的彻底性。例如:
- “经过反思,他幡然悔悟,主动向组织道歉。”
- “公司政策调整后,员工们幡然改变工作方式。”
古文出处
该词出自《孟子·万章上》:“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汤三次派人邀请他做官,他突然改变主意,表示愿放弃官职过田园生活)。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恍然(如“恍然大悟”)、霍然(如“霍然开朗”)。 反义词
四、结构与发音
结构:联合式成语,不可拆分。
发音:注意“然”字不读作“pan”,而是轻声或阳平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幡然”以“幡”为意象,通过旗帜飘扬的动态特征比喻变化之突然与彻底,是汉语中表达深刻转变的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