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我”的表示方式较为复杂,既包含独立的第一人称代词,也包含谦称、敬称等特殊用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独立的第一人称代词
基本用法 - 吾:
最常用字,如《论语》中孔子自称“吾日三省吾身”。
- 余:多用于文言文,如《史记》中项羽自述“余生当为天下笑”。
- 予:较少见,如《左传》中“予告尔”。
古诗文中的变体 包括“愚”“鄙人”“在下”等,如《诗经》中“人涉昂否,昂须我友”(昂:我)。
二、不同身份的专用称谓
帝王专用
- 朕: 自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代词,如《史记》记载“朕独尊”。 - 寡人
贵族与官员 - 孤:
君主之子,如《史记》中刘备自称“孤”。
- 寡人:同上。
- 下官:官员自谦之词,如《史记》中蔺相如自称“臣闻”。
普通百姓与低阶人物 - 臣:
下属对上司自称。
- 仆、 奴:仆人常用。
- 妾:女子自称。
三、谦称与敬称
谦称 - 区区:
如《论语》中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不可以不弘道。仁以为己任,不亦弘乎?死而后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不才:自谦之词,如《史记》中屈原自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敬称 - 尊者:
他人对长者或尊者的称呼,如《史记》中司马迁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四、其他特殊用法
古汉语中“我”未被用作兵器:虽然“我”在甲骨文中为兵器,但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后,其含义固定为“我”,不再表示兵器。
总结
古汉语中“我”的表示方式因身份、语境差异极大,既有独立代词,也有系统化的谦称、敬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礼仪规范。学习时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