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彼特文案-你身边的文案管家

换位思考的经典故事?

59

换位思考的经典故事包括以下几个: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曾教育子女要多为他人着想。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这个故事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设身处地,换一角度为他人着想,是一种修养和素质。

董笃行的“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一滴水与雨水的思考

一位大妈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假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这时,一位大妈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大妈就被踢出群了。4. 厨房里的盘子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父亲问:“你怎么知道?”儿子回答:“她没有骂人。”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宽。

牧人、猪、绵羊和奶牛的故事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猪大声号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号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这个故事通过猪的抱怨,说明了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瞎子与灯笼的故事

有个人请一个瞎子朋友吃饭,吃得很晚。瞎子说,很晚了我要回去了。主人就给他点了一个灯笼,瞎子很生气地说:“我本来就看不见,你还给我一个灯笼,这不是嘲笑我吗?”主人说:“因为我担心你才给你点个灯笼。你看不见,别人可以看得见,这样你走在黑夜里就不会有人撞到你了。”这个故事通过瞎子与主人的对话,说明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以一颗宽容的心去了解和关心他人。

鬼子母的故事

鬼子母是老鬼神王般阇迦的妻子,她有一万个儿子,个个都身强体壮,力大无比,最小的儿子名叫嫔伽罗。鬼子母性情凶残,最喜欢吃小孩子。佛听说这种情况后,就把嫔伽罗抓来,扣在要饭用的钵下。鬼子母发现心爱的小儿子不见了,非常着急,四处寻找。佛对焦急万分的鬼子母说:“你有一万个儿子,才丢了一个,你就这样伤心难过,四处寻找;那人间百姓有的有两三个儿子,有的只有独子,却被你吃了。你想想人家的心情,是不是比你更痛苦十倍?”鬼子母惭愧地说:“我错了!只要这次老天爷让我找到嫔伽罗,我再也不吃别人的孩子了。”这个故事通过鬼子母的经历,说明了换位思考能让人理解他人的痛苦,从而改邪归正。

这些故事都通过不同的情景和角色,生动地展示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从而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