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十不准"守则,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信息,整理如下:
一、行为规范类
讲文明 不说脏话、骂人、打人,团结同学互帮互助。
守纪律
不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上课铃响后及时进入教室。
讲卫生
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保持教室和校园清洁。
讲礼貌
尊重师长,见到老师主动问好,离校时与老师告别。
二、安全意识类
注意安全
不攀爬高处、护栏或围墙,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行。
防灾避险
不玩火(如孔明灯、烟花),发生火情及时拨打119;不接触危险电器,遇到紧急情况拨打120。
交通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不骑车上学,不乘坐超员车辆,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三、品德行为类
爱护公物
不随意破坏公共设施、花草树木,不折损文化墙等校园资产。
讲公德
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偷窃、不欺软怕硬,培养集体荣誉感。
守法律
不携带管制刀具、危险品进校园,不参与赌博、酗酒等违法活动。
补充说明
用餐礼仪: 食堂用餐时慢行、不喧哗,不把饭菜带出食堂。 居家安全
这些守则通过行为规范、安全提示和品德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建议家长与学校共同监督执行,形成教育合力。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