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106天,通常出现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一时节,雨水增多,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活动,包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人们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进行供祭、焚纸钱、培土、插新枝等仪式,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传统活动,反映了人们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传统思想。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