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德行”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一个人的言行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或自身缺乏道德品质。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行为层面:
指言行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或家庭伦理,如不守信用、不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等。
品质层面:
指内在道德品质的缺失,如自私、贪婪、冷漠等。
二、出处与演变
古典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闵公二年》:“无德而禄,殃也。”(指无德行却享受俸禄会招致灾祸)。
《论语》中也有相关论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现代引申含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行”概念逐渐扩展到个人品德、社会责任感、感恩意识等多维度。
三、核心影响
个人层面 缺失德行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难以获得他人信任与尊重,甚至招致灾祸。
社会层面
若普遍存在无德现象,会削弱社会公信力,影响社会秩序与和谐。
四、相关成语与俗语
近义词: 无德无能、奸恶无耻、不仁不义。 反义词
综上,“没有德行”既是对个人道德失范的批评,也隐含着对社会责任与伦理底线的呼唤。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