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农事活动(立春至清明)
立春 备耕备种,举行“迎春”仪式(打春牛),象征驱邪迎祥。
检查冬小麦苗情,施足基肥。
雨水
植树造林,准备春播作物(如红薯、花生)的育苗基肥。
进行果树嫁接和病虫害预防。
惊蛰
挖掘冬小麦苗,施追肥,防治病虫害。
闻雷预示丰收,若连阴则需关注春雨。
春分
冬小麦进入生长期,需中耕除草,控制牲畜吃青。
播种夏播作物(如玉米、棉花)。
清明
播种春播作物(如油菜、芝麻),进行田间管理。
传统上认为清明前后雨好,利于作物生长。
二、夏季农事活动(立夏至小暑)
立夏
小麦进入拔节期,需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
玉米、棉花等夏播作物开始管理。
芒种
小麦成熟后进行收割,同时播种夏播作物(如水稻)。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高温对作物的影响。
夏至
白昼最长,需关注麦田水分管理,防止干热灾害。
棉花进入花期,需整枝打杈促进授粉。
小暑
夏季高温期,重点防治病虫害,如稻瘟病、棉铃虫。
蔬菜进入生长旺季,需加强追肥和水分管理。
三、秋季农事活动(立秋至霜降)
立秋
作物进入成熟期,开始收获(如稻谷、玉米)。
移栽晚稻,准备秋播。
处暑
秋收后整地翻耕,储备饲料,为来年春播做准备。
评估年景,调整下一季种植计划。
白露
露水增多,适合播种秋播作物(如高粱、荞麦)。
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秋虫。
秋分
冬小麦收获后进行土地整理,施足基肥。
播种秋播作物(如大豆、油菜)。
寒露/霜降
早春播种作物(如油菜)完成播种,覆盖地膜保墒。
收获后翻耕土地,储备种粮。
四、冬季农事活动(立冬至大寒)
立冬
评估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情况,做好防寒准备。
移栽耐寒作物(如白菜、萝卜)。
大寒
北方地区积肥备春,南方地区追施冬肥并防治病虫害。
传统上通过气候预测安排来年农事(如“大寒天若雨”)。
其他注意事项
节气与农事的关系:
节气反映气候变化,指导农时操作。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