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九个虚词包括:
之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如“渔人甚异之”。
助词:
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如“怅恨久之”。
动词:相当于“到”、“往”、“去”,如“辍耕之垄上”。
而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示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如“一丝而累”。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其
代词:代指第三人称,如“必先苦其心志”。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些”,如“其人视端容寂”。
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如“其真无马邪”。
以
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如“乃入见。问:‘何以战?’”。
介词: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如“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表示“用”、“拿”、“把”、“按照”,如“执策而临之”。
安
代词:怎么、哪里,如“尔安敢轻吾射!”。
副词:哪里、什么,如“沛公安在?”。
但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如“但书者,以记言也”。
乎
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死国可乎?”。
介词:类似于“于”的用法,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乃
连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如“乃知吾子之所以然也”。
者
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无实义,如“何陋之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多种功能和用法,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