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目标的三分类划分标准主要依据风险等级和感染性因子的存在与否及传播途径,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一、标准预防(一级防护)
适用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含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情况,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措施包括:
常规手卫生
佩戴一次性使用帽子、手套、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或污染时更换)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隔离衣、防护面罩等)
二、分级防护(二级防护)
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高传播风险患者采取额外隔离措施:
接触隔离:限制人员接触,使用隔离设施
飞沫隔离:佩戴N95口罩、护目镜,保持社交距离
空气隔离:使用负压通风系统,佩戴防护面罩
服装要求:穿防护服或加罩白大褂、鞋套等
三、三级防护(高级防护)
针对高度传染性或未知病原体患者:
除二级防护外,需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如正压式头套)
建立独立的空气流通系统,严格限制人员进入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频次
补充说明
防护级别调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防护级别,例如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脱除防护装备
适用场景:三级防护主要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传染病专科医院等高风险区域
以上分类标准需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和感染控制规范制定,确保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