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作者是郁达夫,文章的文眼是“秋”。以下是具体解析:
作者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的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沉沦》和小说《迟桂花》等。
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于1934年8月,当时郁达夫从杭州赴北平(今北京),正值北平秋季。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北国秋色,表达了对故都(北平)的眷恋与对美的追求。
文眼解析
- “秋”的多重内涵
文章以“秋”为核心意象,通过42个秋字的反复运用,展现了北秋的“清”“静”“悲凉”特质。例如,“秋雨”“秋蝉”“秋果”等意象,既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也寄寓了作者主观情感。
- 情感与景致的交融
郁达夫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形成“物我统一”的艺术境界。例如,故都的秋景引发他对故国之爱的追思,同时折射出他孤独、忧郁的心境。
综上,《故都的秋》通过“秋”这一文眼,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完美结合,成为郁达夫散文的经典代表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