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剩余价值的小故事,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经典案例来理解:
一、赤色飞蛾的珠宝故事
某人发现家外有批珠宝,自己辛苦搬运回家,认为凭此可主张所有权。但通过延长工时、增加监督和剥削(如用皮鞭催促、发放微薄工资),他最终将珠宝据为己有。这一过程体现了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人报酬和强化控制,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私人财富。
二、资本家的循环剥削
基础剥削模式
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商品,例如工人创造3元价值,资本家按约定支付3元工资,剩余3元为剩余价值。 *案例*: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创造3元价值,资本家以80元工资收购产品,220元售价中扣除成本后剩余10元利润。
扩大剥削规模
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如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工时,例如工人劳动6小时创造6元价值,但工资仍为3元,剩余3元为新的剩余价值。 *案例*:技术改进后,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创造6元价值,资本家仍支付3元工资,新增3元利润。
资本循环与再生产
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生产(如购买新设备、雇佣更多工人),形成资本循环。例如,用3元剩余价值扩大生产,最终通过销售产品获取更多剩余。 *案例*:用3元利润再投资,扩大工厂规模,最终实现10元增值。
总结
这两个案例展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延长工时、技术手段和资本运作,不断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机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