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蜀汉。 该故事主要讲述了马谡因失守街亭而被诸葛亮斩首。以下是该事件的始末:
事件背景
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发动了第一次北伐。
马谡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负责驻守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的失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坚持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王平多次警告马谡,但马谡自信满满,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最终导致蜀军被魏军围困,断水断粮,大败而归。
街亭失守的后果
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半途而废,蜀军不得不撤回汉中。
这一失败对蜀汉的军事形势造成了重大影响,也使得诸葛亮面临巨大的压力。
诸葛亮的决策
诸葛亮在得知马谡失守街亭后,虽然痛心疾首,但为了严肃军纪,稳定军心,决定斩首马谡。
在执行斩首之前,诸葛亮曾亲自审问马谡,马谡表达了悔意和愧疚,但诸葛亮认为他的背叛是不可原谅的。
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全军都为此感到悲痛。
在行刑前,诸葛亮泪流满面,表现出对马谡的深深失望和痛心。
后续影响
马谡的死对蜀汉军队的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诸葛亮在事后上表要求降职处分自己,也承担了部分北伐失败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可能有所夸张和艺术加工,与史实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失守后并没有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最终病故,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