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腾虎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láng tóng hǔ yàn,形容吃东西时又猛又急的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核心特征:通过“狼”和“虎”两种猛兽的进食行为,比喻进食时的急切与粗犷,强调速度之快、动作之猛烈。
二、出处与用法
经典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34回:“有一寸见方大小,和在饭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个精光。”
另有明代凌梦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记载:“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吞虎咽,吃六七十斤肉就够了。”
语法功能
该成语可作谓语、状语或定语,例如:
- 作谓语:“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午饭。”
- 作状语:“狼吞虎咽地追赶着猎物。”
- 作定语:“狼吞虎咽的狼群。”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饥不择食(强调因饥饿而顾不上选择)、食不甘味(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不香)、大快朵颐(侧重痛快地吃)。 - 反义词
三、使用示例
正面描写:饥饿的士兵狼吞虎咽地啃食干粮,展现战场生存的残酷。- 贬义或中性描写:他狼吞虎咽地吃完零食,被形容为贪吃或狼狈。
四、补充说明
该成语通过动物行为比喻人类进食状态,具有较强形象性和表现力,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需注意与“狼吞虎餐”(仅含“吞”不含“咽”,多含贬义)等易混淆成语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