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和莫言成为朋友的过程主要源于他们在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的学习时期。两人曾经是同住数年的室友和上下铺的同学,这段共同的经历为他们日后的深厚友谊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莫言正在写《红高粱家族》,而余华则在写《活着》。两人通过互相阅读对方的小说开始建立了联系,并且之后在一些文学活动中相遇,如1987年的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和1992年的“中国文学奖”颁奖典礼等,在这些场合中,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
除了在文学上的交流外,莫言和余华还一起参与了一些社会活动,如2005年联合发起了“中国文学扶贫计划”,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此外,他们还一起参与了多项公益活动,如为地震灾区捐款、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等。
他们的友谊不仅体现在文学上的互相欣赏和支持,也体现在生活中的互相打趣和关心。例如,当读者找他们签名时,他们会互相代签,余华在莫言写的《红高粱》上签“莫言”,莫言则在余华写的《活着》上签“余华”。莫言曾说:“我和余华是同行也是室友,谁的毛病谁都了解。两个人能成为朋友,不在于了解多少对方的优点,而在于了解对方的缺点、弱点。余华有把柄捏在我手里,我也有把柄捏在他手里。”。
综上所述,余华和莫言的友谊始于共同的学习经历和文学创作的互相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了文学圈中不可多得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