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食物中毒特征
潜伏期短,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小时之间发病。
胃肠道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可能伴有呕吐和发热。
提高自我救护意识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怀疑食物中毒,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或相关人员。
预防食物中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使用除菌香皂或洗手液。
不吃生、冷、不清洁的食物,不吃变质剩饭菜,少吃或不吃冷饮和零食。
不要长期吃辛辣食品,不要随便吃野果,吃水果后不要急于喝饮料,特别是水。
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吃食品或喝水,不到无证摊点购买油炸、烟熏食品,尽可能在学校食堂就餐。
不喝生水,建议喝标准的纯净水。从家里带来的腌制品在校内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天。
谨慎选购包装食品,认真查看包装标识,确保厂家厂址、电话、生产日期等信息标示清楚、合格。
食品卫生处理措施
清洗是最常见的卫生处理措施,可以去除食品表面和接触食品的物体表面的污染物。
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是一种有效的食品卫生处理措施。
识别不安全食品
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和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避免购买三无产品。
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应有的感官性状,如颜色、气味、质地等,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滋生。
生熟分开
生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使用专门的设备和用具处理生的食物,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彻底煮熟食物
正确的烹饪方法和适当的温度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有害微生物,烹调食物的温度应达到70°C以上。
熟食室温放置后再食用时,要二次加热;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一定要彻底加热。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绝大多数微生物喜欢室温环境,高于70°C或低于4°C就很难存活。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应冷却后放入冰箱保存。
定期清理冰箱,避免食物存放过久。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到正规超市和市场购买食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选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避免使用未处理的水。
通过以上宣传内容,可以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