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学海”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书山”和“学海”两个比喻构成,整体用来形容知识的广博和求学的艰辛。具体含义如下:
一、核心比喻解析
“书山”的含义 将书籍比作连绵的山脉,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积累性。正如山川河流奔流不息才能汇聚成海,知识的积累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学海”的含义
以海洋比喻学问的深邃与无边无际,突出学问的广度和深度。百川汇入大海的动态过程,隐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的彼岸。
二、整体寓意
勤奋与刻苦的必要性: 通过“勤为径”“苦作舟”的表述,强调学习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唯有勤奋才能攀登书山、横渡学海。 劝勉求学的精神
三、文化背景
典故来源:最早见于汉代杨雄《法言·学行》,原句为“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通过自然现象比喻学习需动态积累。
发展演变:南宋左圭的《百川学海》和明代王文禄的《百陵学山》等著作,因收录大量典籍,进一步阐释了“书”的价值,使“学山”逐渐演变为“书山”的固定表述。
四、现代应用
在当代社会,“书山学海”仍被广泛用于鼓励终身学习。例如:
学术研究中强调“勤奋探索”与“刻苦钻研”;
教育领域倡导“知行合一”,呼应“学海无涯”的实践性。
综上,“书山学海”不仅是知识的形象比喻,更蕴含了中华民族对求知精神的崇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追求真理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