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和三闾博士,主张对内提升人才和能力,修订法规,对外合力反秦。然而,由于贵族的排斥和诋毁,屈原先后被流放到北汉和元香谷。
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痛不已,但又舍不得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最后一部作品《怀沙》,抱着巨石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遗体。当时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里。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冲出,划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
屈原投江后,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纪念屈原,传承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这一天逐渐成为端午节。
总结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因主张联齐抗秦、革新图强,遭贵族排挤诽谤,被楚怀王疏远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国攻陷楚国京都,屈原绝望地投入汨罗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