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即一个人是否会受到周围环境或人的不良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或他人,而是取决于该人自身的品质和意志。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例来支持这一观点:
汉代的李陵和苏武
李陵和苏武都是汉朝的官员,面对匈奴的高官厚禄利诱,李陵动摇了,最终身败名裂;而苏武坚贞不屈,宁肯茹毛饮血,誓死不同流合污,从而流芳千古。这个例子说明,即使身处恶劣环境,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鲁迅
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但他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同情劳动人民,而没有像其他有钱人那样欺压人民。成年后他以笔代枪,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鲁迅的例子表明,即使生活在“墨”中,也可以保持自己的本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
管宁与华歆
管宁与华歆同窗共学,管宁贵为朱(指品德高尚的人),华歆为墨(指品德低下的人)。但管宁最终能够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不与华歆同流合污。这个典故也支持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在国家灭亡后,并没有因困境而颓废,而是卧薪尝胆,不忘初心,最终一雪前耻,夺回领土。勾践的例子说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也能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
王阳明、王船山、顾炎武兄弟、李二曲、黄宗羲、朱舜水等
这些历史人物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随波逐流,最终成就了伟大事业。他们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了“近墨者未必黑”的道理。
这些事例表明,一个人是否会受到周围环境或人的不良影响,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品质和意志。只要有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和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在恶劣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做到“近墨而不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