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峤《龙》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以龙喻指光明与智慧,展现其威严与祥瑞)
二、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场景,以龙象征热闹与喜庆)
三、 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比喻人才如潜藏的龙蛇,充满潜力)
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自然意象中融入龙,体现宇宙与生命的交融)
五、 王昌龄《出塞二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龙表达对边疆安全的期望)
六、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赞颂画龙技艺,隐喻历史与艺术的关联)
七、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龙喻指精神境界)
八、 陈恭《飞龙》
衔将红日掉长空,鳞鬣知从瀚海东。(描绘龙与自然的壮阔景象)
九、 陆龟蒙《相和歌辞·夏歌》
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夏日意象,展现龙与季节的互动)
十、 严遂成《龙泉关》
燕晋分疆处,雄关控上游。(边塞诗,以龙象征关隘的险要)
注:
1. 《青玉案·元夕》虽未直接咏龙,但“鱼龙舞”为元宵节传统意象,常与龙关联。2. 《龙》诗中,李峤的《龙》与李白的《金陵三首》并称,均以龙喻指重要事物(光明与帝王)。3. 选诗兼顾豪放(如李白)、婉约(如辛弃疾)及边塞等题材,体现龙在中华文化中的多元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