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通过多个经典故事得以体现,以下是主要事例的细说:
一、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前,命诸葛亮辅佐刘禅,托孤之言贯穿《出师表》。诸葛亮表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此言成为其忠诚与使命感的集中体现,奠定了其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基调。
二、七擒孟获
诸葛亮为巩固西南边疆,五次擒获南蛮王孟获,采用"攻心为上,攻心为上"的战略,最终使其心悦诚服归降。此战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智慧,更体现了其平定边疆、稳定后方的长远考量,间接保障了蜀汉的生存空间。
三、六出祁山
战略布局与坚持 诸葛亮率军六次北伐中原,虽多次因粮草短缺撤退(如第五次、第六次北伐),但始终未放弃兴复汉室的信念。其"鞠躬尽瘁"的精神在"死而后已"的执念中达到极致,直至五丈原病逝。
历史评价与争议
六出祁山虽未成功实现统一大业,但展现了诸葛亮对国家命运的执着追求,被后世视为忠臣的典范。同时,其部分决策(如木牛流马)也体现了其创新精神。
四、临终嘱托与身后事
诸葛亮临终前安排后事,指定侄儿诸葛乔辅佐刘禅,并要求后主"以身作则",其"死而后已"的信念贯穿生命最后阶段。这种对国家责任的坚守,成为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其他相关事迹
祁山病逝: 诸葛亮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于五丈原去世,年仅54岁,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的誓言。 勤勉形象
综上,诸葛亮通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事件,以及临终嘱托,全面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其一生既是个人忠诚与使命的象征,也是后世理想化政治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