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观潮》七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一、原文解析
前两句: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 庐山烟雨:描绘庐山云雾缭绕的朦胧美感,烟雨交织的景致常被文人墨客赋予禅意与诗意。
- 浙江潮:指钱塘江大潮,以“汹涌澎湃”“万马奔腾”著称,是自然奇观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典型。
- 未到千般恨不消:表达对未能早些目睹此景的遗憾,"恨"字既包含对自然奇观的向往,也隐含人生无常的哲思。
后两句: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 以重复句式呼应前两句,强调庐山烟雨与浙江潮的永恒性,暗示人生短暂,唯有自然景观永恒存在。
二、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秋,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正值钱塘江大潮最盛时期。此诗通过对比“未到”的遗憾与“到得”的释然,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三、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全诗仅28字,却蕴含丰富意境,被《宋诗三百首》收录。
结构对称:前后两句呼应,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哲理内涵:通过自然景观的永恒性,隐喻人生的短暂与豁达,体现苏轼中晚年超脱的人生态度。
四、争议与解读
部分学者认为,此诗或为苏轼临终前所作,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最终释然。但更主流的解读仍以欣赏自然景观为主,后两句象征对往事的释怀。
附:相关赏析资料
苏轼的诗作常以自然现象寄寓人生哲理,如《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赤壁赋》的“寄蜉蝣于天地”。此诗亦延续了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成为宋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