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厉内荏”的意思为 外表强硬而内心虚弱,常用于形容人虚张声势、表里不一的状态。该成语的出处和典故如下:
一、成语含义
色:指神色、表情,特指表面严肃、凶猛的态度;
厉:表示严厉、凶猛;
内:指内心、本质;
荏:意为软弱、怯懦。
整体比喻外表像凶恶的小偷(穿墙入室者),实则内心胆怯。
二、典故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 《论语·阳货》,是孔子在论述人性时提出的比喻:
> “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意思是: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的人,就像那些翻墙入室的小偷,虽然装作光明正大,但内心却充满恐惧和怯懦。
三、典故背景与寓意
历史背景 孔子通过这一比喻批判那些 表里不一、虚伪做作
的人。在《论语》中,他常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人性中的伪善与虚伪。
深层寓意
道德警示: 提醒人们警惕虚张声势的行为,真正的勇气应源于内心的坚定而非表面的强硬; 社会批判
四、相关延伸
近义词:外强中干、虚有其表;
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该成语自《论语》流传后,成为汉语中评价虚伪性格的经典范语,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日常语境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